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杜鹃花开>

纪实文学

打印

全根先:当年北师大女附中的同学们

作者:全根先来源:红色文化网日期:2021-03-29 点击:

当年北师大女附中的同学们

全根先

2021325日,闻讯曾三次采访的一二·运动亲历者朱世英老人因病去世,我心情无比沉重,深表怀念!与此同时,我又觉得,从朱老一生的经历来看,当年她所在的北师大女附中实在是一所很了不起的学校,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爱国学生,以她们的弱小身躯,自觉地、勇敢地承担起民族的兴亡,为国家的独立和富强而奋战疆场,有的甚至为国捐躯!谨作此文,以为纪念。

优良校风

1931年,日本关东军进攻沈阳北大营,悍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一八事变。由于张学良执行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迅速沦陷。19323月,在日本关东军策划下,伪满洲国在长春建立。1932128日,日本海军陆战队突袭上海闸北,淞沪抗战爆发。驻守上海的第十九路军在蒋光鼐、蔡廷锴的指挥下奋起抵抗,给侵略者以迎头痛击,最后却以中日双方签署《淞沪停战协议》告终,中国军队被迫撤出上海。从1932年夏天起,日军不断在山海关、辽宁和热河交界制造事端,企图侵吞华北。1933年初,中国军队在长城与侵华日军进行了殊死搏斗,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然而,由于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消极抵抗政策,又与日本签署了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1935年,日本策划制造华北事变,妄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伪满洲国,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了《何梅协定》《秦土协定》,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有这样一群爱国女生,她们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的伟大重任。她们,便是当年北师大女附中的爱国同学们!

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成立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初名京师女子师范学堂,第二年正式建成。1913年更名为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改属民国政府教育部,1925年更名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这所学校具有革命传统。1926318日,在中国共产党及其创始人李大钊领导下,组织北京各界群众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游行示威,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走在队伍最前面,最后遭到反动派枪杀,中共中央为此发表了《告全国民众书》,号召人民行动起来,为死难者报仇。鲁迅先生曾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赞扬她是一位具有干练坚决、百折不回”气概的“真的猛士”,是“为了中国而死”的青年。1917年,北京女子师范学校为教育实习需要设立附属子中学,聘请欧阳晓澜为主任(即校长)。欧阳晓澜以勤慎为校训,经常聘请马寅初等名师前来演讲。1930年她离职后,学校虽历经沧桑,但一直有爱国爱教的教师来学校授课。

正因为有这样的优良传统,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二·九”运动中,女附中涌现出了刘志兰(左权夫人)、浦安修(彭德怀夫人)、刘沙(吕正操夫人)、杨慧洁、郝诒纯、朱志英、阮若珊、于子凡、邵清华、高惠如、李润娥等一大批爱国学生。她们在革命的大熔炉里经受锻炼和成长,有的还在抗日前线英勇牺牲,有的成长为党的领导干部或著名学者。像这样一个爱国学生群体,她们的奋斗经历和人生历程是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值得我们尊重和怀念。

刘志兰

微信图片_20210328181917.jpg

刘志兰(1917--1992),北京人,出生于商人家庭,家境殷实,后由于父亲早逝,家中人口较多,生活逐渐窘迫,靠出租房屋和母亲为租房者洗衣做饭维持生计。她自幼聪慧,相貌出众,性格活泼,博览群书,富有文采,书法工整,说话声音清亮,是学校中广受瞩目的一朵校花。或许是生活的磨练,她从小就养成了充满激情、敢做敢为的性格,成为一名学生干部。1935年,根据《何梅协定》,将在129日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筹备会,河北与察哈尔将被独立出去。因此,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和领导了一二·学生运动,刘志兰与浦安修、杨慧洁等在冲在女附中游行队伍最前面。因学校关闭大门,队伍没能冲出去。1216日,中共北平地下党领导了一二·一六大游行。刘志兰随北师大游行队伍到达天桥主会场时,大会已结束,她们听说了北京大学学生运动负责人黄敬站在电车上慷慨激昂的著名演讲。

不久,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北师大女附中成立了学生会,刘志兰被推举为负责人之一。学生会主席杨锡钧被捕,由刘志兰继任。地下党又领导成立了党的外围组织——妇女救国会,在女附中发展了一个小组,刘志兰任组长。在假期,她参加了地下党组织的南下抗战宣传团,一路到保定,被军警包围送回北平。1936年春节,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成立,她转为民先队员,主要负责外联工作。19363月,十七中被捕同学郭清死在狱中,北平学联决定于331日举行追悼会,刘志兰带部分女附中同学参加。因上了学校黑名单,毕业时不允许她报考大学,她成为一名专职“民先”干部,从此踏上革命道路。19372月,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七七事变”发生后,刘志兰离开北平,来到河南洛阳一位亲戚家暂住。这时,她给已在西安的同学杨慧洁写信,两人一起到西安七贤庄八路军办事处,打算去延安。因当时我党还没有大量吸收知识分子指示,并接待同志多次劝退。然而,她们连续往八路军办事处跑了四次,最后说出了自己共产党员身份,才由一位负责同志答应送她们去延安,并给陕北公学校长成仿吾写了封信,介绍她们到那里学习。在陕北公学,她们被编到六大队女生分队,由刘志兰任分队长。1939年春天,刘志兰一行到太行山根据地考察,经朱德同志介绍,她与八路军参谋长左权结婚,1940年女儿左太北出生。1941年百团大战结束以后,左权一度回来与母女相聚,请部队摄影师拍摄了一张珍贵的全家福。1942525日,左权在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时,不幸牺牲,年仅37岁。

左权牺牲六年以后,刘志兰与左权生前的秘书和战友陈守中重组家庭。尽管如此,她一直主动承担赡养左权父母的责任。

浦安修

微信图片_20210328181921.jpg

浦安修(1918--1991),江苏嘉定(现属上海)人,生于北平。父亲浦友梧原为小吏,后到北平谋生,曾任北洋政府交通部会计科员。为了生计,他与友人曾合伙在唐山开矿,因不擅经营,将家乡地产抵押,与妻女分居。母亲黄庵岫是一位传统女性,操持家务。浦安修有姐妹三人。大姐洁修,生于1907年,长其11岁;二姐浦熙修,生于1910年,长其8岁。其教育经历与两位姐姐一样,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到附属中学,再到北平师范大学。不同的是,她在中学时期接受进步思想,积极参加一二·运动,义无反顾地走上革命道路。19362月,她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和妇女救国会。同年9月考入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后,她参与主编进步刊物《历史教育》,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地下交通员,出色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抗日战争时期,她受党组织派遣赴山西抗日前线,先后到安邑县牺牲救国同盟会和晋军第六十六师,组织群众武装训练与部队政治工作。19384月赴延安,任陕北公学党总支妇女干事和中央组织部训练班秘书。19399月,彭德怀从八路军太行山根据地到延安参加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因偶然的机会与浦安修相识。经李富春介绍,经党中央批准,她与彭德怀结婚,其时滕代远还拿出自己一个月津贴,买了花生、苹果,为老战友祝贺。几天后,彭德怀回太行,浦安修去了前方,在中共北方局分管太行地区的妇联工作。解放战争时期,浦安修在陕甘宁边区陇东土改工作团和晋西北土改工作团,后在西北野战军司令部工作。

杨慧洁

杨慧洁(1919—2015),江苏姜堰人,出生于北京,自幼勤奋好学,为人正直。1930年至1936年,她在北师大女附中就读。参加一二·运动时,她已读高三,与浦安修同在乙班,刘志兰在甲班。19362月,她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与刘志兰、浦安修等一起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69月,她考入北平大学工学院电机系,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她随学校迁往西安,参加了1212日庆祝傅作义绥东抗日胜利(百灵庙大捷)大游行,并发动女同学为前线抗日将士做皮耳套。后经组织批准,她与刘志兰赴延安,进入陕北公学、中央党校学习,担任中央党校文化教员。

在延安中央学校学习期间,杨慧洁遇到了后来的丈夫刘仁。刘仁,原名段永鹬(段永强),四川酉阳(现属重庆)人,土家族。他于1924年到北京,入北京师范大学附中读书。受其舅父赵世炎影响,他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杨慧洁当时是中央党校吸收的第一届青年知识分子学员,因是正式党员,担任了班里的支部委员,刘仁是班主任兼支部书记,两人接触较多,产生了感情,结为夫妻(后来因工作原因两人又离婚了)。193812月,杨慧洁前往晋察冀边区工作,先后担任晋察冀分局机关干事、党校班主任,阜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区委书记、县委宣传部部长等职。19458月起,她先后任晋察冀中央局宣传部干事,石家庄市四区宣传部部长、区长等。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艰苦环境中,她不怕牺牲,出色地完成了党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为新中国成立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建国以后,杨慧洁曾任北京棉纺织联合厂厂长、北京市委工业部副部长、上海市委工业部副部长、上海市委常委、天津市委常委、中共天津市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等职。离休以后,她始终关心国家建设,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捐助失学儿童。

阮若珊

阮若珊(1921-2001),河北怀安县人。原在家乡小学读书,1933年随父母迁居北平,1934年从北师大第二附小毕业,转入女附中。1935年,她与同学一起参加了一二·运动,1936年参加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在地下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抗日活动。1937年初中毕业,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躲避敌伪统治下的学校,便于开展民先工作,她转入由美国基督教会创办的贝满女中(现北京第166中学)高中部学习。1938年夏,因北平民先组织遭破坏,组织决定她离校去天津,后由天津地下党护送至晋南抗日根据地行政公署,并参加八路军第129师。1939年春,组织派她到太行山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分配至抗大一分校文艺工作团,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阮若珊参加革命后长期从事文艺工作。1939年冬,她随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到新开辟的山东抗日根据地,此后七年一直在沂蒙山区从事抗战文艺宣传。抗战胜利后,她离开沂蒙山区,参加了解放东北的战斗,任辽东军区文工团教导员兼作演员。全国解放后,她随第四野战军南下至武汉,任中南军区部队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后为中南军区文艺工作团战士话剧团团长。1954年,她调至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任团长。1957年,她与作家、演员黄宗江结婚;1958年从部队转业至中央戏剧学院,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为部队和地方文化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荣获国家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

邵清华

邵清华(1918—2013),江苏武进人,出生于辽宁营口,后随家人迁至北平,就读于北师大女附中。1935年,她积极参加一二·运动,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天津、西安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她接受组织安排赴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中央党校学习,任区队长、指导员,毕业后任陕甘宁边区三边分区妇联副主任、绥德分区妇联主任。1940年,她当选为陕甘宁边区妇联执行委员;1941年任安塞县县长,是当时第一任通过民主选举的女县长。她工作十分出色,使长期闭塞的安塞县风气有了很大改变,尤其使当地妇女眼界大开。她还专门请来纺织能手,帮助妇女纺线织布,使群众的穿衣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当时《解放日报》《新华日报》均有报道。

1943年,邵清华调任中共冀东遵化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冀东区妇联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她曾担任河北省民主妇女联合会主任、中共河北省委妇委书记、河北省委工业部部长、天津市妇联副主任等职。她的丈夫阎达开也早年参加革命,曾任河北省副省长、天津市委书记、天津市政协主席、天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郝诒纯

微信图片_20210328181928.jpg

郝诒纯(1920-- 2001),湖北咸宁人,出生于湖北武昌。她的父亲是清末秀才,随祖父学习中医,后加入同盟会。五岁时,她就经常看到父亲为反对北洋军阀统治,在家里召开秘密会议,母亲在门口放哨。1930年,郝诒纯随父母迁到北平,就读于北平师范大学女附中。1935年,她参加了一二·运动,后任女附中学生会初中部主席和妇女救国会交通员。1936年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成立,她任学校民先初中部负责人,并担任民先西城区区队长,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根据党组织指示,她来到天津,认识了后来的丈夫黄元镇。他们一起办过无线电学习班,掩护过地下党,发展进步学生。

1938年,郝诒纯向党组织申请去延安。由于交通中断,她途径香港、河内,辗转来到昆明,考取西南联合大学,先学历史,改学地质学,从此与地质学结下不解之缘。在西南联大,她读书不忘救国,时常参加时事报告会,办报、演出,宣传革命。她还代表中共进步力量,两次击败三青团、国民党,夺得学生自治会领导权。1943年大学毕业,她到云南地质调查所工作,同年考取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到北京大学任教。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她调到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毕生从事教学和科研,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她为是一位社会活动家,曾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常委、全国妇联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等职。

于子凡

于子凡(1914—1983),陕西镇坪县人。其兄于振瀛,早年参加国民党。1932年,于子凡随家人来到北平,就读于北师大女附中。在校期间,她积极参加爱国运动,支援中国军队前线抗战,是一二·运动时学校负责人之一,曾只身爬上电线杆散发传单,在警戒森严的夜幕里张贴标语,抢救被高压水龙头冲倒和行将被捕同学,以至腿关节被打伤,终生未愈。不久,她参加党组织的平津学生南下宣传团,沿平汉路到农村宣传革命。19362月,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成立,她被推选为北平市女二中民先队队长兼学生会主席,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北平市学联党支部书记、中共北平市委秘密交通员。1937年底,服从组织安排,她来到延安,入中央党校学习,后调陕北公学,任女生大队长。

1940年初,因腿关节伤疾复发,于子凡到西安治疗。在此期间,她还以于振瀛国民党上层人士身份作掩护,先后取得纺织厂经理、织毯厂合作社厂长、县参议员、中学教员、省妇联会委员等公开身份,配合地下党员郭荩阶(公开身份是县长)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和军运工作。在并肩战斗中,两人建立了感情,结为夫妻。1946年,她受党组织委派到沈阳开展秘密工作,并以国民党要员太太身份作掩护,建立秘密电台,为辽沈战役胜利和东北解放做出了贡献。

刘沙

微信图片_20210328181924.jpg

刘沙(1918-2006),小名桂萼,河北省安新县北冯村人。父亲是清朝末班秀才,曾任教师和文职官员;母亲陈秀贞,虽文化程度不高,培养的子女却都成长。长子刘亦珩(1904-1967),曾留学日本,后任北平师范大学讲师、教授等,毕生致力于数学研究,其余几位都参加革命。其中,刘亦瑜(1912-1939)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因从事革命活动被校方开除,回家乡北冯村开展革命工作,1939年奉命去延安汇报工作,后光荣牺牲。刘亦珂(1913-1939)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新安游击军(号称小八路”)第三师师长,1939年在战斗中不幸牺牲。刘亦珺(刘君达,1907-1966)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后曾任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分行副行长、党组副书记等。刘亦玖(刘涛江,1921-2003)1938年参加八路军,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一直在部队从事医疗及医务行政工作。

刘沙是家中唯一的女孩子。受家庭环境影响,她很早就接触新思想、新文化。在女附中就读期间,积极参加进步组织,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1936年春,她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她于7月底受党组织派遣赴延安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5月,进入中共晋察冀分局党校学习,1941年任冀中区妇救会宣传部副部长,经黄敬介绍,1942年与吕正操结婚。新中国成立后,刘沙曾任职铁道部,1958年任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党总支书记,1965年任八机部教育局副局长,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1973年秋,重获自由的刘沙给毛泽东写信,为吕正操申冤。1974年,在毛主席亲自过问下,吕正操得以出狱。吕正操是享年最长的开国上将,也是最后一位逝世的开国上将。

除朱世英和以上几位外,北师大女附中参加“一二·九”运动的同学还有高惠如、李润娥等。高惠如于1934年到女附中读高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她曾在太行山区与邓小平夫人卓琳一起战斗,情同姐妹。解放前夕,还参加了西南服务团。建国后,曾任国家医药局副局长等职。其丈夫彭涛也是一二·运动领导人之一,建国后曾任国家计委副主任、第一任化工部部长。姚依林同志在回忆曾提到:北平团市委组织了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没有正式的市委。临委委员我不清楚,我知道的有王学明,还有彭涛同志,当时他姓庞,是辅仁的学生;他爱人是高惠如同志,是师大女附中的。

李润娥于1931年从家乡河北怀来考入察哈尔省省立宣化女子师范学校(现宣化第四中学),1934年考入北师大女附中高中,1935年参加一二·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北平大中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主席的郭明秋在回忆中曾提到李润娥参加了一二一六晚上召开的会议:在西单辟才胡同洋车厂里的一间小屋子里,就是在彭涛同志的家,我们开了一个会,参加者有彭涛、黄敬、姚克广(姚依林)、郭明秋、李润娥。1937年,李润娥遵照八路军太原办事处指示赴抗日前线,战斗在太岳地区,担任特派员,后在战斗中负伤,因疾病感染,为国捐躯,年仅24岁。

以上,或有遗漏,或有错讹,敬请方家指正!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oliviahoang.com/wzzx/djhk/jswx/2021-03-28/68398.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21-03-29 关键字:纪实文学杜鹃花开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 京ICP备13020994号| 技术支持: 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