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民心所向 >

网友

打印

刘仰:从虐待动物到溺爱动物

  动物保护的话题近来在中国比较热闹,大致有几个方面:一是野生动物,二是宠物,三是家禽家畜。一般来说,在当今中国喧嚣尘上的动物保护理念有一个基本点:西方人比较文明,懂得保护动物,中国人比较野蛮,不会善待动物,缺乏爱心。所以,动物保护站在“西方先进”的制高点上,对中国人与动物的关系提出严正的批评,把中国人放在被审判的地位,同时凸显西方人在动物保护方面的高尚,以及他们似乎一贯具有的“爱心”,这种预设的前提其实很荒唐。

  动物保护的概念在西方社会近代出现,时间大约只有100年左右。为何西方社会现代才有动物保护观念?等会再说。西方历史上几乎没有动物保护的理念,不像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佛教“不杀生”、“吃素”等传统。追溯西方的历史,我们会看到,西方人以前以虐待动物为乐趣。罗马角斗场里既有角斗士这样的人,也有动物。某种程度上就是把角斗士当成动物一样,通过血腥厮杀获得观众的喝彩。现代社会动物园的传统主要来自西方,尤其是在哥伦布以后。一方面西方人有钱了,另一方面他们被世界各地的奇异动植物吸引,将其视为有钱人炫耀的一种方式。

  捕获和饲养野生动物很费钱,启蒙运动之前,欧洲饲养野生动物的主要是有钱的贵族,包括法国的“太阳王”路易十四。那时候,贵族养动物是炫耀,邀请客人来观看野生动物的厮杀。如果动物死了,等于是主人花了一笔大钱供客人开心,显得很慷慨,也很不在乎钱。当然,有些野生动物是殖民地送的,无所谓。贵族饲养动物还有一个功能就是狩猎。欧洲贵族的狩猎有多种,一是在本地的野外,二是在自己的动物园。后来还有到世界上其他地方去打猎的时髦。在本地野外狩猎,被狩猎的对象有限,不容易杀死狮子、老虎等猛兽以显神勇,在动物园就可以猎杀世界各地的猛兽。如今,欧洲还残留贵族狩猎的传统,基本上都是故意放出兔子之类的狩猎对象,严格来说,与欧洲动物园的传统有一定的渊源,因为狩猎对象先要饲养。

  由于饲养野生动物成本很高,启蒙运动后,新兴资产阶级也加入到这一炫富的时髦行列中,使得世界各地的野生动物源源不断运往欧洲。比利时的安特卫普在很长时间里都是全世界最大的野生动物交易市场。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很有钱,资本家又善于核算成本,于是,结果之一是动物园开始向公众开放,收门票。现在动物园大都禁止游客喂食动物,而在欧洲历史上,游客喂食动物是允许的、鼓励的,因为可以降低成本。另有一些资本家为了降低成本,利用来自中国的鸡、雉等动物,大规模养殖卖钱,成为现代养鸡场的先声,也成为饱受非议的45天白鸡的源头。直到今天,很多动物园喂养猛兽还是用活鸡。再次一等有钱的,没能力饲养活的野生动物,便收藏动物标本。

  普通民众钱更少,但也受贵族和资本家的影响,追逐野生动物的时髦。他们除了可以花钱买票进动物园观看,还可以看动物尸体。例如,一头大象死了也不白费,可以让民众花很少的钱看看大象尸体。当然,还有就是游客对动物园动物的各种手段。最近有报道说深圳的一家动物园里游客发现鳄鱼一动不动,以为是模型,不是活物,便用石头砸,结果把鳄鱼砸死了。其实,这种事在欧洲历史上屡见不鲜。欧洲游客不光戏弄动物,还有下毒,还有偷盗。欧洲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如果想制止游客的“不文明”举动,常常得到一句气吞山河的回应:“我花钱买票了!”

  野生动物的大规模消失,不能完全归因于动物园。例如,美洲野牛曾经濒临灭绝,主要是因为美国想限制印第安人跑来跑去不好管,便将北美印第安人的主要生活来源野牛杀得几乎灭绝,印第安人不得不老老实实地呆在保留地里。但是,动物园所体现的对于动物的理念,确实反映了欧洲在很长时间里虐待动物的传统,他们把虐待动物当成快乐之一。据统计,平均来说,每一只进入欧洲动物园的野生动物,都要有十只野生动物的死亡为代价。顺便说一下,欧洲在炫耀拥有野生动物的同时,还炫耀各人种,曾经有动物园将各人种或畸形人与动物一起展出。的确很野蛮。

  欧洲直到近代才开始改变虐待动物的传统,其典型之一,以往很多观看动物厮杀的表演性、竞技性项目受到限制,目前依然流行的斗牛算是重要的残余。拳击也是这一野蛮历史传统的遗留。中国古代也有武术竞技,讲求点到为止,没有为了买票观众的高兴而打得鼻青眼肿、鲜血淋漓。随着动物保护主义在欧洲的出现,欧洲对于马戏团的动物表演也产生种种限制。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动物园原来号称的“科学研究”价值基本荡然无存是原因之一,动物园大多只剩下吸引公众好奇心的经济价值。几百年来欧洲人对于世界各地野生动物的狂捕滥杀,以及现代工业造成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导致大量野生动物灭绝,丝毫不能责怪被殖民的当地人。例如,非洲和澳州,白人到来之前,千万年间当地人与动物相处,即便把野生动物当成食物,也没有造成大规模的灭绝。只是因为西方人的到来,以及西方“先进”文化的输入,才造成动物的悲惨命运。

  当保护动物的声音在欧洲开始强大,各种动物园的游客也大量减少。欧洲流行观点认为,把动物圈养在动物园的笼子里就是虐待,因而出现了人在“流动的笼子里”观看动物的各种保护区。因此,原来靠虐待动物可以赚钱的动物园,大都变得难以再赚大钱。于是,很多原属私人、股份制的动物园纷纷“国有”或“公营”,美其名曰给孩子一个教育基地。这也是西方人在国有、私有问题上经常使用的手段:如果能赚大钱,便鼓吹私有;如果不能赚大钱,便推给国有。随着政策法律的改变,两者可以经常变换。

  如今,西方人从虐待动物的极端走向溺爱动物的极端,仿佛他们一贯先进,虐待动物都是非西方的野蛮民族所为,例如非洲人吃猴子,以及世界各地的人们食用西方人不常食用的动物,以及非西方国家在输入西方文化后造成的环境问题而引发的动物命运的改变。西方人在动物问题上的两个极端,随着他们的文化输出,在世界上很多地方造成观念的混乱。他们以自己一贯正确的标榜,指责其他民族的历史习惯,很少检点他们历史上是如何陶醉于虐待动物的。其实,直到今天,西方人商业化饲养家畜、家禽方面的很多做法依然逃不脱虐待动物的嫌疑。

  对于中国来说,原本中国人有比较合理的对待动物的理念:既不虐待,也不溺爱。既有“不杀生”的观念,但为了人的存在,该吃还得吃。中国历史上类似西方动物园的形式很早就存在,但没有像西方人那样以搜罗全世界各种奇异动物为炫耀或为发财手段。从外国输入动物,比较著名的是郑和下西洋时运来一只长颈鹿,号称是“麒麟”。类似的事情,在中国详尽的史书中并不多。其他如历朝对马匹的喜好和追求,主要是将其作为军事和经济目的,并不会虐待也不会溺爱。中国皇家园林中也有饲养动物,但并不是像西方人那样为了观看动物的厮杀,更多是像仙鹤那样,只是一种美好人生意愿的象征。换句话说,本来中国人与动物的关系以及对动物的理念是最合适的中庸,但随着西方人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西方中心论的影响下,在一切以西方为先进、为文明样板的错误思想指导下,当今中国人对于动物的理念,反倒因丢失了自我而无所适从,任由西方人指手画脚、评头论足。这种西方人一贯正确的舆论,看不到西方人在动物问题上“此一时、彼一时”地出尔反尔,只因强调学习西方“先进文明”而将自己放在削足适履的境地。等到将来西方人抛弃虐待动物和溺爱动物这两个极端,回归到中国人传统的“中庸”态度,我们是否还要感叹西方人又先进、文明了一回?事实上,在很多问题上,拥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人比西方先进、文明多了。西方人几百年来忽左忽右、误打误撞的探索,很多都不得不回归中国传统文化,这也是很多西方思想家赞赏中国传统的根本原因。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oliviahoang.com/minxinsuoxiang/wangyou/2013-05-02/17760.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5-02 关键字:动物保护  虐待动物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