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理论园地>

经济

打印

郭松民:国企创新需突破“怪圈”

作者:郭松民来源:《国企》日期:2013-06-06 点击:

  5月22日,财政部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全国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和实现利润同比仍保持增长,但整体利润增幅同比放缓。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6891.3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中央企业5362.4亿元,同比增长12.8%;地方国有企业1528.9亿元,同比下降14.7%。

  如何看待这样一份成绩单?我认为,央企利润的两位数增长不应该遮蔽背后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而地方国企利润的下降更是警示要重视国企创新。

  为什么呢?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央企80%以上的资产集中在国防、能源、通信、冶金、机械等行业,承担着我国近全部的原油、天然气和乙烯生产,提供了所有的基础电信服务,发电量占全国的50%多……这样一种产业分布,表明央企掌握着国计民生的关键命脉。那么,央企的利润有多少是靠着这种掌控获得的?又有多少是靠技术创新获得的?这需要更多的数据和更深入的研究。

  相对而言,地方国企利润的下降就更值得研究了。2011年是近年来地方国企利润最好的年份,但转入2012年后,由于宏观经济放缓,地方国企就进入累计利润同比负增长的状态。这就暴露了一个问题:地方国企更多地依赖政府投资和基建,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较小,受经济波动周期影响大,一旦宏观经济下行,产能难以释放,就会导致价量齐跌等一系列连锁损失。比如安徽省属的海螺水泥(600585,股吧)是该省的龙头企业,但今年一季度由于基建市场的萎缩,每吨水泥净利21.9元,同比下滑16.4元。

  客观地说,国企利润亮起黄灯乃至红灯,直接的原因当然是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但就国企自身而言,却不应简单地等待宏观经济的好转,而应该选择主动突围——技术创新,则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国企的创新能力却不能让人感到乐观。相关资料表明,全国大中型企业中71%没有技术研发机构,三分之二没有技术开发活动。特别是航空设备、精密仪器、医疗设备、工程机械等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含量产品80%以上依赖进口。

  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近200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却很少。我国虽然已经是世界贸易大国,但55%的出口产品是加工贸易,具有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不到10%;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90%以上也是来自加工贸易。我国总的对外技术依存度达50%以上,发达国家平均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更在5%以下。那些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也只能是为跨国公司做代理的加工组装型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只能获得微小的利润。

  出现这样被动局面,和国企这些年来片面强调依靠引进技术来实现技术创新有关。据了解,近年来我国每年形成固定资产的上万亿设备投资中,60%以上是引进的。在一定意义上说,我国已经形成了对引进技术的路径依赖。

  引进的优点是能够迅速形成生产力,见到效益,缺点是不利于培养自己的研发队伍,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国有企业在技术引进之后,没有充分地对引进技术进行研究、消化吸收和创新,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技术体系,进而成为技术强国向外输出,实现引进→创新→输出的良性循环。

  有资料显示,中国大中型国有工业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总额和消化吸收经费两项费用的比例是1∶0.06。韩国、日本企业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的比例则达到1∶5到1∶8。结果目前国企的技术创新掉入了两个怪圈: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能力越弱越依赖,越依赖能力越弱。两个怪圈反复循环,国企深陷其中难以挣脱。

  面对这种状况,业界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安于现状,认为凭借中国巨大的市场和廉价劳动力,仍然可以长期保持增长;还有一种是畏难情绪,感觉搞技术创新难度太大,很难竞争过西方同行。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

  就第一种观点来说,我国的人口红利即将耗尽,劳动力价格开始上升,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加入WTO之后,中国的国内市场并不理所当然地属于中国企业。实际上,很多跨国企业早已排闼直入中国市场,甚至垄断了一些重要行业。比如英特尔、微软、IBM等跨国公司,对于我国计算机处理器、软件、服务器等信息产业关键领域的垄断;丰益集团对于我国食用油的垄断;博世、博格华纳等对于我国汽车关键零部件的垄断;宝洁、联合利华等对于我国日化和饮料等快速消费品行业的垄断;沃尔玛、家乐福等跨国零售企业对于我国零售业的垄断;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对于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的垄断;高盛、摩根、花旗、瑞银等国际投行对于我国企业境外上市保荐承销业务的垄断,等等。所以,中国国企如果不高度重视创新,很可能有一天在国内市场上也会失去立足之地。

  至于第二种观点,其实是一种失败主义情绪。持这种观点的人没有看到尽管中国国企的创新能力总体上还有待于提高,但也涌现出了一批勇于自主创新的成功企业。它们的成功证明了国企完全有能力实现自主技术创新。目前需要做的是推广他们的经验,使创新制度化、常态化。

  比如,2000年5月5日,大唐集团代表中国提出的TD-SCDMA技术方案被国际电联采纳为国际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一举打破了完全由欧美厂商主导移动通信技术标准的垄断格局。中国拥有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G标准TD-SCDMA,进而引领本土产业链抓住了竞争的主动权。国内企业掌握TD标准、系统设备、仪表、芯片、终端等核心技术,完全占据产业链高端环节,这是中国百年电信史上零的突破。

  再如,20世纪90年代我国数控机床市场的80%以上被进口机床垄断,高级机床被禁止进口。为尽快攻克数控技术,几大国有机床厂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实现技术上台阶,机床行业的大部分实现了进口替代,企业效益转好。其中沈阳、大连两大国有控股机床集团跻身世界十大机床集团之列。

  自主创新的路充满艰辛,但只有突破和掌握了核心技术,中国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引领未来。国企亟须创新,国企也有能力创新,目前最需要的是要树立信心。要在全球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国企就必须具有核心竞争力,包括以一流的研发掌控核心技术,一流的产品做好市场的定位,一流的营销能力创造国际知名品牌,一流的整合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一流的文化建设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否则的话,国企未来的发展空间必将日趋逼仄。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oliviahoang.com/wzzx/llyd/jj/2013-06-06/21205.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6-06 关键字:国企创新技术引进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 京ICP备13020994号| 技术支持: 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