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理论园地>

历史

打印

1989年陈云大呼特呼“帝国主义本性没有改变”

作者:李克勤来源:济学日期:2019-05-23 点击:

1989年陈云大呼特呼“帝国主义本性没有改变”

李克勤

李克勤(jixuie)题记:1989年9月8日陈云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有一次谈话,其中的一部分以《帝国主义本性没有改变》为题,收录在《陈云文选》第三卷。

1989年陈云大呼特呼“帝国主义本性没有改变”

1950年4月毛主席谈到陈云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主持平抑物价、稳定市场的工作时,曾在一张纸上写下一个“”字。在1956年推荐陈云为中央副主席时,毛主席说:

【“我看他这个人是个好人,他比较公道、能干,比较稳当。”“不要看他和平得很,但他看问题尖锐,能抓住要点。”】

1989年陈云大呼特呼“帝国主义本性没有改变”

1954年9月6日在中南海紫光阁,毛主席和周总理、朱老总、陈云副总理一起交谈

毛主席去世后,很多对毛主席晚年的做法有些不太理解的老同志,逐渐从实践中认识到毛主席的远见卓识。王震将军多次讲过这样的话:

【毛主席比我们早看50年。】

这样的老同志,一般习惯讲毛主席说,毛主席怎么做,体现他们对主席的感情一直没变。

1987年陈云在另外一次谈话里,很动情地说:

【在延安,我当中央组织部长的时候,毛主席先后三次当面同我谈过,要学哲学,还派教员来帮助我们学习。】
【总之,我个人的体会是:学习哲学,可以使人开窍。学好哲学,终身受用、希望能够组织政治局、书记处、国务院的同志都来学习哲学,并把这个学习看成是工作的一部分,也是自己的一项重要责任。
毛主席在一九三八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说过:“在担负主要领导责任的观点上说,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并加速我们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工作。”
现在我们在新的形势下,全党仍然面临着学会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这项最迫切的任务。】

帝国主义本性没有改变

(一九八九年九月八日)

陈云

讲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列宁论帝国主义的五大特点〔303〕和侵略别国、互相争霸的本质,是不是过时了?我看,没有过时。

列宁写这篇著作的时候,帝国主义国家为瓜分殖民地而进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没有结束。战争并没有解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基本矛盾,却引起了无产阶级的革命。

从历史事实看,帝国主义的侵略、渗透,过去主要是“武”的,后来“文”、“武”并用,现在“文”的(包括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突出起来,特别是对社会主义国家搞所谓的“和平演变”。那种认为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已经过时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非常有害的。

这个问题,到了大呼特呼的时候了。

注释〔303〕指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文中论述的帝国主义的五个基本特征:(1)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这样高的程度,以致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2)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溶合起来,在这个"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3)与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5)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列宁认为,在帝国主义阶段,世界已经分割完了,在重新分割的时候,就不得不把手伸向任何一块土地。因此,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霸权,即争夺领土。——第370页

原文地址http://cpc.people.com.cn/GB/69112/83035/83317/83597/5738448.html

1989年陈云大呼特呼“帝国主义本性没有改变”

李克勤后记:

人类认识真理,的确有一个难以避免的曲折过程——我们不得不承认“闻道有先后”,而毛主席就是那种先知先觉之人。这和所谓的“个人崇拜”不是一回事。中国古代一直就有“高人之说”,这样的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语言讲,就是率先发现客观规律,并且灵活运用的人。

实际上,20年前陈云大呼特呼“帝国主义本性没有改变”,起到的效果还是有限,有人的确是执迷不悟。今日如果再执迷不悟,那情形就不同了。

如今中国觉悟的普通老百姓,数量可不少了,我想外国人通过网络观察对此深有体会的。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oliviahoang.com/wzzx/llyd/ls/2019-05-22/56711.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19-05-23 关键字:历史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 京ICP备13020994号| 技术支持: 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