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理论园地>

文化

打印

新华社再发专电:“定格”在人民公社时期的周家庄

作者:来源:《新华每日电讯》日期:2014-06-26 点击:

新华社23日再发专电:“定格”在人民公社时期的周家庄

【在中国农村早已“改天换地”的今天这个人口1.3万的乡村却依然保持着集体生活的形态】

  新华社北京新媒体专电(记者梁赛玉 郭鑫 曹国厂 白林)70岁的张锁印是河北省晋州市周家庄乡第八生产队农民。60多年来他的工作一直由生产队长分配记工分分口粮收入由乡里统一年终分红……仿佛定格在半个世纪前的人民公社时期。

  和中国大多数农村一样周家庄自1951年将土地从一家一户集中成立合作社搞集体经济。但在中国农村早已“改天换地”的今天这个人口1.3万的乡村却依然保持着集体生活的形态。

  伴随着大片的金黄麦田涌入眼帘车已经驶入了周家庄乡。乡里的马路笔直平坦干净整洁的独门独户随处可见乡政府大喇叭有时候还会播放一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革命歌曲。

  张锁印干了一辈子农活从不操心地里该种些什么因为这都是集体统一安排。现在他的工作是看管小公园打扫卫生年底能分红1万多元。除此之外他还享受着乡里发放的养老津贴等11项福利。

2013周家庄乡人均纯收入14104高于河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相比高出近6000元。

  除了集体耕作1982年开始周家庄乡还统一为社员们盖楼。张锁印说“没有条件的乡里资助盖房子集体盖。”如今他还打算搬进即将竣工的高楼水、电、供暖、燃气一应俱全像城里人一样生活。

  张锁印觉得这都是“集体的功劳”:“咱集体把决策一定下来就干。这是很大的优越性。”他说集体力量大集中力量办大事。“乡里有建筑队俺们全乡的公路、街道、小巷子这两年全部硬化了。”

1982年底“家庭联产承包制”成为全国农村主要的生产形式。但周家庄是个例外依据中央文件“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的精神周家庄也曾组织社员投票表决但多数人表示不同意乡里至今还收藏着那份按满手印的“不分家”协议。

  张锁印回忆道:“当时国家也说不搞一刀切农民搞得好的可以按情况决定。当时投票的时候社员们不愿意分人们同声说要搞集体就一直到现在了。”

周家庄乡党委书记雷宗奎说:“集体实力雄厚管理到位老百姓们不愿意散。”周家庄历史上从来没有搞过“大锅饭”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探索“三包一奖”即包工、包产、包投入实行劳动质量管理“干多干少不一样”这走在全国的前面。

  乡顾问刘国运说社员收入逐年增加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交足国家的留足自己的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加上以身作则的领导班子这些都是“大集体”得以延续的原因。

  历史潮流仍在向前奔涌在市场规律下这里的集体经济依然红火。第九生产队经营着特色农业观光采摘园2007年至今接待游客120万人次旅游收入增加4000万元;乡里的奶牛场饲养着1100多头奶牛是石家庄地区最大的奶牛场。

“家中没病人外面没官司兜里有钱花手中有粮食”——谈到周家庄乡人对“幸福”的定义刘国运说了这样四句朴实的话这似乎也代表着这个悠久农耕文明的国度中农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刘国运眼中目前周家庄的这种水平就是中国梦所意味的好日子。

  在中国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浪潮下周家庄再一次面临抉择。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今后一个时期要着重解决“三个一亿人”问题。周家庄乡或能提供另一种答案。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oliviahoang.com/wzzx/llyd/wh/2014-06-26/26431.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XQ 更新时间:2014-06-26 关键字:文化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 京ICP备13020994号| 技术支持: 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