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理论园地>

文化

打印

陈晋:怎样破解“文明冲突”论的怪调?

作者:陈晋来源:长安街读书会日期:2023-10-20 点击:

论西方是否承认中国的价值观,我们都不得不承认中国作为一个庞大文明体系的存在,并且很有可能在未来与西方体系长期共存。

——克里·布朗(英国教授)

不管背景有多不同,双方其实有许多共同点。当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为共同目标而共同努力时,好事情会发生。

——迈克·德瓦恩(美国俄亥俄州州长)

面对文化差异,怎么办?

问:美国的亨廷顿1996年出版《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提出一种观点,美苏冷战结束后,国家间发生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明,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今天看来,中国好像真的遇到了一场“文明冲突”。欧洲有人把中国道路看成是对西方发展模式和民主模式“整体意义上的危害”。2019年,担任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事务主任的基伦·斯金纳博士干脆表明:“美国正着手准备应对美中之间将发生的文明冲突。”

答:我注意到基伦·斯金纳博士的那个讲话。她说:当初美国与苏联的冷战是“西方大家庭内部的一场冲突”;当前美国与中国的争端,是“一场与一种完全不同的文明和不同的意识形态的较量,这是美国以前从未经历过的事情”。她的依据是,中国“构成了独特的挑战”,因为中国“不是西方哲学和历史的产物”。

看来,有人确实想把国家发展道路的差异,归结为更深层次的文明冲突。

问:不同国家、民族、地区和信仰之间,看起来像“文明冲突”的事件,在历史上确实发生过。最明显的是欧洲十字军东征。同一个文明地区,围绕不同价值信仰的内部冲突,也有不少。西方内部就经历过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冲突,中国内部也有过佛教和道教的矛盾。

答:问题在于,这些是文明本身的冲突,还是信仰不同文明的国家、地区、民族、群体之间,为争取现实利益而发生的冲突?这是值得思考的。

不少冲突,实际上根源于社会、经济、政治上的利益矛盾,当然,有人也会拿“文明”说事。某些霸权国家强力干预拥有不同文明背景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好像是不同文明发生了冲突,其动机事实上来自地缘政治或经济利益的算计。挑起冲突、制造隔阂的未必是文明本身,而是不同文明背景的人怀抱的实际利益。

正好,2021年4月6日,美国副总统卡玛纳·哈里斯,在参加拜登政府就业和基建政策的活动时,不慎道出真相:“我参加过很多关于外交政策的会议,数年来和数代人以来的战争,是为了争夺石油而打响的。但很快争夺水资源的战争就会到来。”

听到这样的自白,不妨作这样的简单推理:人们一直以为美国是为了人权和民主才发动战争的,而那些被美国攻打的中东国家有石油,只是一个巧合。接下来,美国如果在恰好有丰富水资源的国家传播人权民主,肯定不会让人觉得意外。如果这些有水资源的国家,又恰好像有石油的中东国家那样,拥有和美国不一样的文明背景,那么,“文明的冲突”的逻辑,看起来就成立了。有西方网民正是这样推论的。

问:不同文明之间和谐相处,毕竟是一件难事。

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上,有70多亿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5000多种语言,还有各式各样的宗教信仰,和谐相处确实比较难。但只要不试图以自己的文明代替别人的文明,承认多样和差异,相互包容,是可以做到的。如果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不同文明不仅能够和谐相处,甚至还可以在交流互鉴中取长补短。

向西方学习了近200年,并没有让中国变成西方,自身的文化土壤依然坚实。一代又一代人是看着西方诗歌、小说、美术、电影、电视剧长大的,这些文艺作品不仅给他们带来快乐和审美愉悦,连带着,西方的历史、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态度、风俗习惯,也给了他们不小的影响。在中国看来,这种文化上的交流,正是文明进步的助力。

西方近代史上的一些先哲们,对中华文化并不排斥,甚至流露出浓厚兴趣和赞赏态度。

德国科学家和哲学家莱布尼茨在《中国近事》一书中说:“在实践哲学方面,欧洲人不如中国人。”法国百科全书派的伏尔泰赞叹:“中国为世界最公正最仁爱之民族”。他欣赏中国的孔子,甚至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孔庙”,发表文章的笔名,有时干脆就用“孔庙大主持”。德国大诗人歌德认为,在中国,“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

这些赞语,并不能说明近代欧洲的贤哲们没有文化自信,而只是说明,来自东方的文明让他们好奇和惊讶,感到确实有另外的一种文明存在着,并试图以之来补充和进一步发展西方文明。这是西方近代上升阶段从容自信的文明气度。

即使在今天,普通的西方人也不排斥中国文化。形象展示中国传统元素的传播作品,依然获得他们的点赞。

四川绵阳市有位叫李子柒的20多岁的姑娘,从小跟着爷爷、奶奶在农村长大。2017年,她在美国视频网站YouTube上发布第一个自制视频“用葡萄皮做裙子”,随后迅速走红。原因是她穿着传统的女性汉服,以家乡农村为背景,制作了一批网络视频,原汁原味地再现充满诗意的农村生活和令人惊讶的中国传统工艺。她自己弹棉花,缝棉被,印染花布,做豆腐,烧传统农家菜,用竹子做家具,制造毛笔和宣纸,酿造黄豆酱油,种植水稻……每条视频,都有500万以上的播放量。2021年2月,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微博宣布,李子柒的短视频以1410万的订阅量,刷新了由她此前创下的“最多订阅量的YouTube中文频道”吉尼斯世界纪录。

问:关于中国文明,西方舆论为什么会生出“冲突”的感受呢?

答:这是个非常有意味的话题。

西方过去大多把中国看成是经济成功的独特国家,现在没这么简单了。中国的发展让自己被置于世界舞台的聚光灯下,人们开始更多地从政治、社会结构,进而从文明和价值观的角度来打量中国。

中国文明的“声音”虽然在增强,但远不足以和西方舆论保持平衡,与中国自身具备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尚不匹配。那些打量中国文明和价值观的西方人,有的对中国文明实际上比较陌生。陌生,正是滋生猜测和臆断的温床。

有个叫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的机构,访问了全球22个国家的11000人,其《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8》提供的数据是:发达国家受访者大多认为,中餐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元素,而发展中国家受访者大多认为,中医药和武术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元素。

世界了解的,被选择为代表中国文化的这些元素,恰恰不足以反映中国道路的文化本质。

人们难以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特点,还与中国人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让西方人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有关。

中国传统思维,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你自己都不想干的事情,不能强求别人去干。中国人习惯上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讲的是大家相处,每个人都可以坚持自己的爱好和习惯,各种爱好和习惯可以相互包容和相互欣赏,没有必要面对差异去否定甚至改造别人。这些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看待国际关系的思想逻辑,提倡“和平共处”“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文化土壤。

但是,无论中国怎样真诚地传播这些理念,奉行这样的国际交往准则,在西方一些人眼里,好像就是个口号,难以真正理解和认同。因为他们听到的、接收到的、运用的话语体系,是以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价值观为基础的表达。

中西方社会应对新冠疫情措施不同,就有文化习惯使然。为了自己也为了公共安全,中国人戴口罩很自觉,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但在不少西方人看来,只有在医疗环境中才需要戴口罩,在美国,戴不戴口罩,甚至会成为政治态度的表达。在政府推出隔离措施后,中国人的纪律性和服从性很强,基层政府的执行力度也非常大;而西方国家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作出隔离决策,因为那涉及到人权和自由。美国的密歇根州便出现几千民众开车游行示威,反对“居家令”,口号是“没有自由的安全叫监禁”“不自由,毋宁死”。

问:如果深入了解了中西方文化差异,难道就会摆脱“文明冲突”的困扰?

答:当然不会。在文化差异面前,西方和中国有不同的选择习惯。

中国女外交官傅莹,在她的《看世界》一书中,记述过基辛格的一个看法。基辛格说:美中都认为自己的文化是独一无二的,但中国人寻求别人的尊重,美国人寻求别人的皈依。美国历史上很少有人学习过中国的哲学思想,美国倾向于将所有问题转化为法律问题,而中国倾向于将问题看作历史进程。这是我们必须应对的观念差异的挑战。

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在他的《中国悖论》一书里说:有一点越来越清晰,就是在西方希望向中国强加他们的观念时,中国人在努力证明可以提供一个不同的“中国方案”。西方人认为相对的事物必定冲突,真相只有一个。但中国的“阴阳平衡”文化让他们认为好坏、是非可以共存。世界本来就这样,两个不一致的观念和真相是可以并行的。这种文化差异导致欧洲人在看待中国时,常常带着轻视和傲慢的态度。

西方国家率先登上并长期置身于现代化高地,形成居高临下看世界的习惯,以及固定的文化视野和文化优越感。看到和自己不一样的文化风景,自然会在一些人心中转化成“文明冲突”的感受。

发展中国家在学习和追赶现代化过程中,既有所得,也受到来自西方居高临下的指责。如果碰上中国这样拥有自信的“学生”,成绩不错又坚持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被一些人视为“异类”或“对手”,似乎在所难免。

中国和西方的文明关系虽然复杂,说到底,根子恐怕就在这里。

面对文化差异,中国的态度和西方不同。

为追赶现代化,中国对西方文化的了解、研究和学习,已经持续了将近两个世纪。它不会无端反对和自己不一样的东西,而是坦然面对;最多只是用实践告诉西方,“我和你确实不一样”。

中国处理文化差异的方法,叫“求同存异”。意思是:不一样的地方大家可先各自保留,尽量找出更多相同的地方,把“同”作为互动接近的基础,努力朝一个方向走,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淡化和消弭“异”容易带来的冲突。

问:对如何摆脱“文明冲突论”困扰,有什么建议?

答:赞同“文明冲突论”的毕竟是极少数人。更多的人只是觉得,中国的崛起和发展对西方价值观带来了挑战。挑战或许存在,但它是客观形成的,并不是一定要对其他文明造成威胁。

当今世界,各国文明在传承和发展中都面临着挑战。最明智的办法是“解放思想”,跳出习惯的思维方式。

已经有不少睿智的建议摆在我们面前。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克里·布朗先生提出:“无论西方是否承认中国的价值观,我们都不得不承认中国作为一个庞大文明体系的存在,并且很有可能在未来与西方体系长期共存。”

即使提出“文明冲突”的亨廷顿,在其《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也道出一些实话。他说:“西方文明的价值不在于它是普遍的,而在于它是独特的。因此,西方领导人的主要责任,不是试图按照西方的形象重塑其他文明,这是西方正在衰弱的力量所不能及的,而是保存、维护和复兴西方文明独一无二的特性。”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说得更明确:“不要看到别人的文明与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顺眼,就要千方百计地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历史反复证明,任何想用强制手段来解决文明差异的做法都不会成功,反而会给世界文明带来灾难。人类有肤色语言之分,文明有姹紫嫣红之别,这些分别正是世界文明的基本特征,植根于不同文明土壤上的制度、道路的多样性及相互交流借鉴,正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oliviahoang.com/wzzx/llyd/wh/2023-10-19/84455.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23-10-20 关键字:文化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 京ICP备13020994号| 技术支持: 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