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理论园地>

政治

打印

新闻报道的南方周末“江湖”

作者:nirendao来源:红色文化网日期:2013-05-01 点击:

最新一期的〈南方周末〉,登载了一个长篇专题《地震预报的中国“江湖”》,由汶川地震引发,以唐山地震为例,涉及了邢台、海城、松潘都多个地震预报实例,分析了地震预报的历史和现实,具体内容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报纸,也可以上网(http://www.infzm.com/content/19219)。无论是看报道的内容还是语气,都在暗示这么几个观点:地震预报是非常困难的,现在的技术水平是难以做到的,以前的预报成功是偶然的,唐山、汶川地震没有预报出来是情有可原的.............

我对这篇报道是有看法的,但是原文很长,我不可能逐字逐句反驳,即便是相对全面的质疑其总结的观点,也要长篇大论,那么我仅仅挑几个点(以兰色字体代表原文)来谈谈。到底该怎么看待这篇文章?我总结或者反驳的对不对?诸位见仁见智,尽可以对照原文思量。

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回望唐山,梅世蓉为自己承担了“漏报犯”的名头而委屈和愤怒,她认为这是明显的误解,“任何一个从事预报的人,都想在此生哪怕报一个地震也好。”

====这个话反过来说,意思是,从事地震预报的人,一辈子报一个地震都几乎不可能。说白了,还是“不可知”论,还是在渲染地震预报难于上青天。如果梅世蓉女士这个逻辑成立,那么成功预报了海城地震的人,是不是比别人多了几个”此生“?成功挽救了青龙老百姓的人,是不是比别人多了几个”此生“?1971-1981年,黄相宁先生的“地震地质-地应力预报地震小组”向国家地震局以书面形式正式预报了4.7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短临预报意见175次。联合国全球计划(UNGP-IPASD)按照《地震短临及年度预报意见评定标准》对175次短临预报进行了评审、打分,成功率为33.1%!换言之就是预报了成功了五十多次!这样看来,黄相宁先生和他的小组成员个个都是可以转世N代的大仙了。

地震预报的难啊,难在即使搞地震预报的人他都不知道究竟难在什么地方,不搞地震预报的更不知道了。

====一般来讲,诸如狮子、老虎这样的猛兽捕猎,成功率最多也就1/3,有时候更低,1/10都有可能。对照上面的33.1%,看来狮子、老虎能够活下来不饿死,实在是比天大的奇迹!人家不知道克服了多少难哦!

要说地震学者对唐山大地震全无察觉,却不符合事实。但虽有中长期预测,学者们甚至跟踪数年,但具体何时发生,就无人知晓了。

====说这个话,不拍天打五雷轰吗?!距离唐山115公里的青龙县,在唐山大地震9个小时前,发出临震预报,47万老百姓仅仅1人直接死于地震。他们的预报信息来自哪里?就来自汪成民,来自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的专家!为什么同样的信息没有传达给唐山?为什么国家地震局没有向唐山发警报?为什么青龙的临震预报跟地震局官方无关?写这篇报道的记者,可以好好问问那个“此生哪怕报一个”的人。

  还有这个人,马希融高级工程师,当时任职于开滦马家沟矿地测科、地震台。1976年7月6日,马希融正式向国家地震局、河北省地震局和开滦矿务局地震办公室作出短期将发生强震的紧急预报。随后地震局来专家,有了这么一段对话(摘录自〈唐山警世录〉)

  专家:如果按照你的意见,唐山不就在地震中毁了吗?

  马希融:我是这个看法。

  专家:如果真是大震,发生前将有很多小震。

  马希融:如果先发生大震,而后发生小震群呢?

  专家:世界上还没有这样的震例。

  马希融:昌黎后土桥是专业地震台,极距比我台长得多,探测深度也深得多,为什么近两个月来曲线形态与我台那么一致?

  专家:后土桥地震台内外线很乱,现在也不承认是异常了。

  马希融:您看我们地震台呢?

  专家:很好。以后我给你寄一些资料来,你好好学习学习吧。

唐山大地震让梅世蓉意识到了“科学家们不应该把事情想得太简单”。她在一本书中说,将来如果遇到类似的地震,依然报不出来。

====报不出来是肯定的,报出来才叫见鬼了。看到南方周末的这篇文章,用类似戏噱的语气描述当年的群测群防和专群结合(具体文字可见原文),为什么报不出来的原因就很清楚了。

至今时常被拿来当作正面典型的1975年2月4日海城地震预报奇迹,在地震学界看来是双重的巧合:学者的自信和政治人物的铁腕。“海城发布预报那是‘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毛远新在辽宁当革委会主任,地震局说可能有地震,还挺大的,毛远新说那少废话,把人都给我架出去。结果,真震了。”一位中国地震局专家回忆。

=====当时的学者为什么有那个自信?是盲目乐观吗,还是胸有成竹?如果没有大量的“土办法”给予支撑,如果没有群众观测手段的协助,哪个专家当时能自信?你现在说人家“自信”,是不是承认自己“不自信”?为什么不自信了?敢说说原因吗?

  “政治人物的铁腕”是什么意思?既然铁腕,完全可以铁腕的不采纳地震预报,完全可以铁腕的不允许发出警告,怎么就没选择这条路呢?总不能接下来分析,是毛远新“抽签随便选择”的结果吧?最起码,赞扬人家在这个问题上,是重视了老百姓生命的,不过分吧?把人的性命摆在第一位,宁可虚惊一场也不能麻痹,这要是放在另外的人身上,恐怕南方周末要出个专版颂扬这种“普世价值”了。

  正在这次地震的断裂带附近,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刘启元研究员承担的‘973’重大科研项目,架设了300套仪器,正在观测,台间距20公里左右,想把这个地区的地下精细结构了解清楚,为科学预报提供基础,遗憾的是到地震发生的时候,我们这种监测还在野外进行着

====我负责的讲一句,就算你这监测已经不在野外了,已经分析出数据了,已经形成研究论文了-----汶川的地震你还是预报不出来,有什么可“遗憾”的?在地震预报这个问题上,放弃了群众路线,甚至蔑视群众的智慧和能力,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头破血流。文章或明或暗,多次怀疑甚至否认当年的群测群防路线,却始终没有办法正面回答:为什么中国迄今为止对地震的准确预报,都是那个年代的,都离不开群测群防?

南方周末的这篇报道,以“江湖‘为题目,我倒是觉得文章本身就已经陷入了“江湖”:处处透着一股江湖老大的气焰,我说地震预报困难,那就是困难,那么多武林高手(院士、工程师、教授)都说困难,你几个小老百姓算得了什么?说白了,就是不讲道义,真理是胳膊粗的人掌握的,院士、教授胳膊粗,外国专家胳膊粗,带官衔的胳膊粗。不知道这算不算“普世价值”?

最后,以两个小问题再次论证一下该报道的江湖本色:

其一,文章全篇没有提到“青龙”一个字,对于报道中国地震的文章来说,简直不可思议。往大了说,青龙的预报几乎可算做中国至今最后一次大的成功;往小了说,青龙可以通过利用唐山的预报信息做到万分之零点几的死亡,唐山的教训更值得反思。这样重要的事件,为什么不拿出来分析一下?就算采访的专家们忌讳,这个话题网络上热门的很,记者写文章的时候难道从来就没看过?是不是因为,把青龙一摆出来,某些人的“不可知”论就要裸奔了呢?

其二,文章有这么一句:1966年可以看做一个节点,那一年中国发生了著名的邢台大地震,8000余人丧生,3.8万余人受伤。有一位老人跟其时的总理周恩来说:“出现这么大的灾害,能不能做到在震前给老百姓打个招呼呢?”。能对周总理这样说,这位“老人”的地位实在不低,而且这个话也没错嘛,南方周末为什么吝啬把他的名字写出来呢?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oliviahoang.com/wzzx/llyd/zz/2013-05-01/2066.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5-01 关键字:地震地震预测南方周末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 京ICP备13020994号| 技术支持: 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