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理论园地>

政治

打印

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金融海啸观察之一

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金融海啸观察之一

全球格局:WTO的视野

世界工厂:“半边缘地区”

中国:贸易伙伴分类

经济系统:自主性还是依附性?

自2006年下半年开始露头的美国次贷危机,在国际上掀起了一阵强过一阵的经济震荡,一个个曾傲视全球的银行亏损、被接管甚至关张,一个个曾被人羡慕的国家陷入破产边缘。在全球经济风声鹤唳之际,《南方周末》2009年2月18日发表长篇报道《跨国血拼:中国人不像有经济危机?》,描述了“许多有钱中国人”“出国血拼”的潮流,他们的队伍“像春运”,他们在欧洲大街上“像蝗虫”,他们抢购奢侈品像“抢白菜”,甚至有看房团要启程前往美国考察,准备“抄底”,以至于西方人议论,“中国人不像有经济危机”,“只有中国才能救世界”。这不免让人联想起80年代日本人“买下美国”的壮举。而历史告诉我们,此后等待日本的是“失去的十年”。

简单的联想不足以得出清晰的判断,让我们从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实际地位开始观察。

全球格局:WTO的视野

过去三十年,经济理论界里,“全球化”无疑是最强势的声音。而今这“全球化”到底“化”到了什么程度?中国在其中处于何种地位?让我们先看看“全球化”的“领导机构”WTO组织提供的数据。

WTO组织将全球分为7个大的贸易区:北美、欧洲、亚洲、中东、独联体、中南美、非洲,给出了2006年区域间双边贸易的统计数据,据此,笔者绘出了图一。图中的联线宽度与双向出口之和成正比。

图一:各大区间的双边贸易

数据来源:http://www.wto.org/english/res_e/statis_e/its2007_e/its07_world_trade_dev_e.htm

图一显示:世界贸易主要是在亚洲、北美和欧洲之间进行,而两条最粗的连线都出自亚洲,这三个区域的经济高度相关。独联体的主要贸易伙伴是欧洲,中东的主要贸易伙伴顺次为:亚洲、欧洲、北美;中南美的主要贸易伙伴顺次为:北美、欧洲、亚洲。至于其他的双边贸易则微乎其微。

认清这个系统的性质还需关注财富的净流向。图二的箭头代表区域间的净出口,同样,箭头的宽度与净出口量成正比。

图二:各大区间净出口

数据来源:http://www.wto.org/english/res_e/statis_e/its2007_e/its07_world_trade_dev_e.htm

数据显示,区域间净出口最大的是亚洲向北美,其次是亚洲向欧洲。图中的主要箭头提示我们:亚洲扮演着“世界工厂”的角色,它的产品主要供养北美、欧洲。而中东则是“世界工厂”的主要能源供应者。

世界工厂:“半边缘地区”

这一格局让人想起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在沃勒斯坦的眼中,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地域上存在核心区--边缘区--半边缘区的等级结构。

构成核心的是世界上少数最富裕的国家,它们的特征是高技术、高垄断、高利润、高工资。自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产生以来,只有(也只能有)少量国家处于核心区;

边缘区生产活动的特点是低科技、低垄断、低利润、低工资,输出的是农业初级产品、工业原料和自然资源,沃勒斯坦把它称作“边缘类生产活动”。

图二提示我们,亚洲主要扮演着“半边缘区”的角色:从边缘区进口初级产品,为核心区生产成品。所谓核心区,主要是美国,图二显示,对所有其它区域,北美都是净入口,是全球唯一的财富净流入的地区。事实上,进入80年代后,美国就是持续的外贸逆差(见图三),而来自亚洲的净进口占到了绝对多数。

图三:美国的国际贸易平衡

数据来源: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与之相反,中国90年代后进入了持续的外贸顺差(见图四)。那我们有哪些主要贸易伙伴?相互间是什么关系?

图四:中国的国际贸易平衡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贸易伙伴分类

图五为中国大陆与主要贸易伙伴间的进出口总额。数据显示:美国、日本是中国大陆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香港、韩国、中国台湾、德国构成了“第二梯队”,其他国家和地区则远小于此。

图五:中国大陆与主要贸易伙伴间的进出口总额(单位:万美元)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图六为与中国大陆贸易最不平衡的国家和地区。顺差最大的顺次为:中国香港、美国、荷兰、英国、阿联酋、西班牙、墨西哥、土耳其、巴拿马、比利时。其中香港和美国的顺差远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而逆差最大的顺次为:中国台湾、韩国、日本、马来西亚、俄罗斯联邦、泰国、沙特阿拉伯、安哥拉、阿曼、菲律宾。

图六:中国大陆外贸顺、逆差各自最大的前10位贸易伙伴

(单位:万美元)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来自美国和香港,与之相比,其它贸易伙伴低很多。如果按美国的统计,中国对美贸易顺差比中国统计数据高出一倍以上。曹乾、何建敏在《中美双边贸易不平衡额究竟有多大 1993--2002年的实证分析》(中国软科学 2004年第 8期)中分析了这种差异:

“1993--2002年间,香港将美国转出口中国的金额平均为 53亿美元/年,占美国对中国出口额比重为39.3%,香港将中国商品转出口美国的金额平均为303亿美元,占中国对美出口比重的90%以上;”

据此认为香港转口贸易是两国政府统计数据差异的根本。他们扣除重复统计与转口增值(转口成本与利润)后,计算出调整后的中美间贸易顺逆差数据,比中国政府公布的数据高出30%以上。已有许多数据表明,中国出口商品在产业链上的定价被压得极低,在这样的贸易条件下,中国对美贸易还出现了如此巨大的顺差,可见,中国向美国的财富净流出达到了何等规模。

至于主要的贸易逆差伙伴,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如中国台湾、韩国、日本等,一方面,他们靠超市和专卖店占领了中国大陆大量的零售市场和时尚品市场;一方面他们在中国拥有大量企业,中间产品高价输入,而产成品低价输出,这是跨国企业降低账面利润,逃避所在地税收的惯常操作。

另一类贸易逆差伙伴,则主要是向中国输出能源与原材料。中国将其加工成产品,再输出到核心区国家。

经济系统:自主性还是依附性?

在这样的格局下,中国的巨额外贸顺差举世瞩目,不时有各国政客拿它说事。这外贸顺差对中国到底意味着什么?

图七为中国外贸顺差的构成。

图七:中国外贸顺差的构成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数据显示:中国外贸顺差完全是加工贸易造成的,扣除加工贸易后,中国的正常贸易其实基本是逆差。海外资本把中国当作自己的“离岸”加工厂,这是中国外贸顺差的根源。

不同类型企业占中国出口的份额,印证了这一格局。海关将出口企业分为外资、国有和其他三类。海关总局网站公布的统计数据从2005年7月开始,数据显示:外资企业控制了我国50%以上的出口份额(见图八)。

图八:不同类型企业占出口金额的比重

数据来源:海关总局网站

“两头在外”——把生产经营的两头(原材料、销售市场)放到国际市场上去,这是对“国际大循环”战略的形象表述,但它忽略了核心技术、品牌、营销网络与控制权,这些产业链中最关键的要素其实也统统“在外”。

外资不但控制了我国的出口环节,也相当程度地控制了我国的生产环节。《中国统计年鉴》提供了“按行业分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指标”和“按行业分‘三资’工业企业主要指标”。前者可大体代表整个工业的状况,而后者可大体代表外资企业。

两张表的指标体系相同,包括:企业单位数、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资产总计、流动资产合计、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固定资产原价、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负债合计、流动负债合计、所有者权益、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利润总额、本年应缴增值税、全部就业人员年平均人数。

可据此计算“三资企业”在上述每个指标中所占份额,如果以这些份额的平均值作为“三资企业”占某行业的份额,数据显示,2006年三资企业在被视为高科技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中占到了70%以上的份额;在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中所占份额超过50%;外资所占比重超过30%的行业共计16个(见表一)。

表一:“三资”企业所占份额超过30%的行业

行业

三资企业所占份额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71.02%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59.79%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53.47%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52.31%

家具制造业

48.76%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45.71%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42.86%

塑料制品业

42.27%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41.37%

橡胶制品业

37.70%

食品制造业

37.53%

造纸及纸制品业

36.82%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35.56%

饮料制造业

35.46%

金属制品业

34.36%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30.10%

由此可清晰地看明白,在“全球化”的大格局中,中国所处的位置——给国际资本打工。这种地位使中国经济难于自主,在“全球化”的大系统中,中国经济是一个偏斜的子系统,它需要另一些反向偏斜的子系统来“互补”,否则,整个全球经济大系统就无法运转。

那谁来与中国“互补”?这种互补对中国意味着什么?请看下一篇《从中美“互补”到“Chimerica”》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oliviahoang.com/wzzx/llyd/zz/2013-05-02/14774.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5-02 关键字:金融海啸中国经济危机经济地位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 京ICP备13020994号| 技术支持: 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