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小小寰球>

全球

打印

越南惊变:新亚洲金融危机最后警告

“新亚洲金融危机”发出最后警告
防止重蹈越南货币政策错配覆辙
张庭宾
越南是2008“新亚洲金融危机”中倒下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吗?
2007年1月1日,笔者撰文《警惕2007热钱:为2008酝酿新亚洲金融危机》,它指出,如果不能控制人民币等亚洲货币的升值速度,不能有效遏制热钱投机,2008年亚洲金融危机很可能卷土重来。
遗憾的是,这个此后不断提高级别的警告并没有引起亚洲国家的足够重视,现在,新亚洲金融危机卷土重来已经迫在眉睫,新的悬念是,它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会从那里开始倒下,现在答案水落石出——越南。
3月下旬,越南国家银行听从了“以本币升值控制通货膨胀”的谬论,将越南盾与外币的浮动幅度由0.75%扩大到1%。然事与愿违,越南盾由升值变为贬值,在2个月内快速贬值2.6%,在远期汇率预期的NDF市场下跌的更为猛烈, 5月30日NDF汇率市场预期越南盾未来一个月将贬值7.6%,12个月贬值28%。与此同时,韩国以及东南亚多个国家也开始了货币贬值。
在越南,股市危机已经发生并继续扩大,至5月30日,胡志明指数已比历史高点跌去65%,2008年以来已经下跌55%,它还是一场房地产危机,胡志明市的房价已经跌去一半,而商业银行等金融系统的危机难免接踵而至。
我们还能抱着侥幸的幻想——越南危机是一个偶然事件,不会传导到中国,亚洲,乃至全球新兴市场吗?
不能!原因很简单——危机根源是共性的,本币的连续大幅升值吸引大量热钱投机,股市、房地产等资产泡沫的大幅膨胀后破灭,石油、原材料、粮食价格暴涨推高了通货膨胀率,紧缩性货币政策极大地挤压了本土企业的生存空间。
现在,最后的总攻正在发起,美联储已表明拒绝再降息的态度,接下来,美元势必进入加息升值通道,这无异于向投机新兴市场国家的万亿美元热钱发出大撤退信号弹,倘若巨额热钱短期急速撤离新兴市场,中国能侥幸置身事外吗?
对于中国而言,如果说十年前亚洲金融危机的“镜子”因为中国金融没有开放得以避祸的话,十年之后,随着金融不断开放,上述共性动荡之源中国大多都身在其中,越南这面最近最新的“镜子”一定要引起我们最高级别的警惕。
最值得我们反思和警惕的是什么呢?应对危机时错配的越南货币政策!它不但没有达成目标,反点燃了导火索:一,“以浮动区间扩大促本币升值抑制通货膨胀”非常错误!结果立竿见影地促使本币贬值。二,以本国银行系统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大幅加息、巨额发行票据来抑制通货膨胀,非常错误!造成本土金融系统资金链的极度紧张和货币恐慌。
上述政策的最大错误在于——是热钱生病,本土金融和企业吃药。此轮全球新兴市场通货膨胀主要原因有两个:一,大量热钱投机哄抬物价;二,因美元贬值导致的石油、粮食等价格大涨。对于后者只能以预见性的黄金、石油、粮食等战略储备对冲(本报早在2005年7月就建议有关部门大规模增加黄金和石油的战略储备),否则只能比谁更能“挨饿”;更重要的是,它的货币政策没有抓住主要对手——热钱,有效约束和打击热钱投机,反而通过货币政策紧缩大大挤压了国内银行和本土企业生存空间,客观上增添了热钱兴风作浪之威。
从战略上讲,即使此轮新亚洲金融危机最后冲击中国,笔者觉得也没有必要惊慌失措。因为目前人民币升值仍未达到热钱满意程度,股市和房市泡沫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中国“世界工厂”的产业集群能力无人能及,中国人的忍耐力和应变力很高,国家的紧急动员行动力很强,一定能挺到这场消耗战的最后。如果在一轮全球新兴市场危机后,当别国竞争者被市场驱逐,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反而能够更巩固,我们买石油和铜也会便宜的多。
况且中国的货币主导权仍然在握——资本项目没有完全开放,“港股直通车”被停掉了;央行可自行决定第二天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仍拥有一次性重估货币的权力。股指期货没有推,热钱无法借力打力做空中国。最为关键的是,如果热钱大撤退,央行像次贷危机中的美联储和伯南克那样,镇定果断地释放流动性——把过去紧缩的存款准备金和央票等放出来,向市场和金融机构提供无限量的流动性,就足以和热钱打一场势均力敌的消耗战。
唯一能致中国货币决战惨败的是,如果重蹈越南覆辙,中国货币政策同样继续错配——在热钱已经预期在不远的将来做空人民币的情况下,仍然加速人民币升值;在国内商业银行和本土企业资金链已经极为紧张的情况下,反而更加紧缩货币,让本土金融和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被迫停产休克;如果在热钱已经准备大规模撤离的情况下,反而加大力度推进资本“严进宽出”的政策,那将正中热钱下怀。
需要郑重警示的是,现在这种僵化而固执的货币思维仍大有市场。如果在越南货币危机近在眼前的警告下,这种货币政策错配仍然发生,并使之演变为国家经济灾难,那将是中国货币政策的最大遗憾。(作者为本报副总编辑)
旧文重登

警惕2007热钱:为2008年酝酿新亚洲金融风暴?

2007-1-1 第一财经日报

   张庭宾

  在时间洋流从2006流向2007、2008的金融海洋上,突然翻起了一朵夺目的浪花,让世人有机会一窥海面下暗流汹涌的方向。

  2006年12月18~19日,泰国爆发“一日货币战争”——18日晚,泰国央行下令,从19日起,实施外汇无息存款准备金的系列举措,以增加热钱进入成本,缓解泰铢升值压力,预防热钱大进之后再大出之时的金融悲剧重演。

  热钱当即犀利反击,19日泰国证交所指数(SET)暴跌14.84%,市值蒸发230亿美元,泰国央行当日宣布取消上述管制措施。

  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泰铢因热钱撤离暴跌不同,此次是泰国央行意在打“预防针”,但一日败北,还是让人大跌眼镜。毕竟当年泰国央行抗击了近两个月,如今卷土重来的热钱显然已更加强大,先拿泰铢“祭旗”。

  这就引发一个巨大的悬念。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之时,从泰国开始的一系列多米诺骨牌倒下至中国戛然而止。在金融基本封闭的中国内地坚强后盾之下,香港与投机热钱两度决战,热钱知难而退。如今,假如更加强大的热钱再度冲击而来,中国能否依然安然无恙?


中国金融“围城”不再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而,我们不能以中国昔日免于亚洲金融危机为由,推断出中国明日无忧。

  十年来,中国的变化惊人,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下称“工行”)之变最为突出——谁能想到,2006年12月25日,工行市值达到2142亿美元,已经超越汇丰银行,成为全球第三大的上市银行。29日,工行市值跃升至2511亿美元,再赶超美国银行,晋级“亚军”,距离市值“冠军”——花旗银行2740亿美元也仅一步之遥。

  在中国“世界工厂”蓬勃发展的基础上,过去两年中,中国的金融改革全面突进,与国际金融一体化加速,昔日封闭而独立的“围城”大半已不复存在——国际金融市场已直接或间接(通过香港)同内地银行、股市、汇市建立全面连锁反应机制。

  此时此刻,这样的问题已不容回避:假如热钱再次冲击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内地能否置身事外?假如工行股价在香港股市大跌,内地股市和金融系统会发生怎样的连锁效应?一旦热钱发动新亚洲金融风暴,它们的套利机会在那里?中国如被动应战,怎样在这场零和(乃至负和)博弈中胜出?

  这并非杞人忧天。截至12月29日收盘,工商银行(601398.SH,1398.HK)A股在过去5个交易日上涨幅度接近30%,市盈率达到41.2倍,市净率4.21倍;H股市盈率33.68倍,市净率3.33 倍。而同时的汇丰银行的市盈率和市净率分别为13.45倍、2.07倍。

  值此投资者高度亢奋之际,必须有人保持冷静的头脑,就工行内地、香港的市净率分别比汇丰银行高103%、60%给出合理解释。

  市场人士目前提供的答案有这样几个:A.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工商银行获益最大。这个回答将漫长的逻辑链条省略了,并不有力。而汇丰已进入内地,同样可以部分搭载“中国号”列车,并可能在中高端客户市场与工行竞争。B.工行上市后,公司治理水平提高,盈利能力将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提高有利于内“守”,而“攻”取利润的能力非一朝一夕之功。C.工行的内地网点最多,价值最大。然而,这是一把双刃剑,在当今网络金融时代,营业点众多也意味着成本更大,包袱更重。D.内地股指期货即将推出,对工行股价有上推作用。这可以解释A股市盈率高于H股,却无法解释H股市净率会高出汇丰60%。E.中国内外资所得税并轨消息出台,有研究认为,工行的利润率可由此增加10%以上,但这个解释并不足够。

  最后的理由是:一、2007年人民币较大幅度升值预期推动。二、工行股价已经出现一定高估,并且两者相互影响。

 升值压力“醉翁之意”

  人民币升值到底会对人民币资产价值的重估作用几何?

  从简单的汇率换算上看,人民币兑美元每升值1%,以美元计,净资产就上升1%。但现实并非如此,这种净资产的上升必须经过兑换完成,并变成实际购买力,方才有意义。鉴于工行绝大部分业务均在内地,至少在三五年内,其美元资产持有比例不可能太高,这期间,人民币兑美元的上升势头是否逆转还是一个问号。如果逆转真的发生,则现在推高工行的能量有多大,届时摔跌它的力量就有多大。如此先扬后抑,需要一个前提: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空间,大幅推动人民币升值。而要达成这一目标,则先要给现行的人民币汇率政策入“罪”。如今这种舆论已经铺天盖地——世界经济已失衡,中国贸易顺差是罪魁,人民币低估导致贸易顺差,为赎“罪”,中国必须将人民币升值,而且是大幅升值。

  在笔者看来,这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首先,在WTO框架中,各国完全有权力选择各种汇率制度,包括固定汇率。况且各种汇率政策的选择,并不存在谁更好、更先进的问题,只有更合适的差别;其次,所谓的世界经济已经失衡的判断是单向的,现在中美间的贸易不平衡确实存在,但中国的外汇储备购买了大量的美元金融资产,中美间双向是动态均衡的。

  如果从中美经贸关系的现实收益来看,美国受益远超中国。简单举个例子,假定原来美国生产一双耐克鞋要支付成本20美元,从中国进口只要4美元,这样美国就获得16美元的净收益(减亏也是收益),而中国每双鞋获得的净利润可能只有20美分。如此,美方就获得了16.2美元新增收益蛋糕的98%,中方仅获得不足2%。

  “中国制造”不仅这样巨大地补贴美国消费者福利,中国的外汇储备也购买了大量美国国债,给了美国人丰厚的利率补贴——实际上,格林斯潘掌管美联储的18年,美国之所以出现了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的奇迹,经济周期理论几乎“失效”,究其根本,除了新经济因素外,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制造”给美国带来的巨大实惠。

  为什么某些美国人士不仅不感恩,反而一再逼迫人民币大幅升值呢?原因不外有三:一、这给了贸易保护以口实,以逼迫中国企业支付更多的反倾销税、诉讼费,进一步侵蚀中国企业微薄的利润。二、逼迫中国购买更多贬值中的美元,为美联储增发货币买单。三、以此威胁利诱中国进一步扩大汇率浮动空间,扩大资本项目开放,为热钱大进大出创造条件,以诱发中国金融系统,特别是国有银行尚待解决的隐患,制造一场新亚洲金融危机,以之摧毁中国的金融系统,进而遏制中国的战略崛起。

  在工行上市之前,相信前两个是主要原因,而此后,第三个正在上升为核心动机。原因在于,2006年,中国证券市场的IPO募资额第一次超过了美国,令华尔街为之震惊。与“世界工厂”和美国金融虚拟经济高度互补不同,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将与美国金融市场产生竞争,换言之,某些美国人乐见一个中国“世界工厂”,但未必希望看到一个亚洲“华尔街”。

  1985年日本“广场协议”之后,亚洲就曾经失去了一次成就“国际金融市场”的机会。

“定海神针”不容动摇

  工行得以上市成功,再一次显示了中国昌盛的国运。

  包括工行在内的中国三大行上市,正值美国深陷伊拉克战争泥潭,并酝酿对伊朗动武之际,石油危机连带美元危机一触即发。不少国际投资者为分散风险,向新兴市场,特别是中国转移了大量的资金,而三大行的上市刚好满足了他们这种需求。

  需要指出的是,三大行上市,仅仅意味着它们向现代市场化银行转变开始,其曾经的隐患,除了政府已冲销的部分,其余并不会自动消失。事实上,随着人民币业务放开,汇丰等外资行将利用其成熟的经验和国际网络,与工行争夺高端客户;工行内部减员增效也尚未见大动作;其员工激励机制至少短期内还是奢望。简单地说,银行系统仍然是中国经济和金融中较脆弱的部分,接下来盈利能力的提升才是真正艰苦而细致的新“长征”。

  在太平洋彼岸,随着高盛前CEO保尔森就任美国财政部部长,美国调整了国家战略,对外缓和中东局势,国际石油价格大幅回落;国内对通货膨胀更为强硬,房地产市场降温,美国经济开始主动调整。华尔街思路再次主导美国政治经济。

  在全球资本市场,以华尔街为核心的国际热钱,很像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们的铁蹄可以践踏别族的城池,掠夺他人的财富,不计后果,但对自己的发源地总是眷恋有加——除非他们失去了控制权。如今他们还会再次出击吗?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他们曾在墨西哥、巴西、英国、东南亚、日本、俄罗斯等地屡屡得手。

  如果他们真的要发起一场针对中国的“金融战争”,除了自身力量比10年前更强大之外,中国金融也已经更加开放:A.中国内地和香港股市基本实现价格联动,而资本进出香港完全自由;B.中国内地股市激活,2007年可能大幅跌宕,热钱进入中国不再担心投资收益率,尤其是股指期货推出时存在巨大的套利空间;C.目前香港实施的是与美元基本固定的联系汇率政策,而内地实施的是小区间浮动汇率政策,这里有一个不大不小的隐患;D.热钱进入已较难控制,而热钱离场基本不存在障碍……况且,中国的资产价格已开始出现高估苗头,金融资产价格在2007年可能继续抬高。

  当然,他们的眼前还有一个巨大的障碍,那就是人民币汇率的浮动空间还不够大,这使得他们撬动人民币汇率、香港联系汇率、内地股市、香港股市、中国金融资产价格之间杠杆的强度不够,另外微幅的人民币汇率空间对他们变现离场非常不便。

  因此,2007年币升值幅度和汇率浮动空间是否扩大,已经成为中国能否预防和抗击亚洲金融危机卷土重来的关键高地,一旦这一战略要点失守,中国资产泡沫会加剧放大,而今,所谓“中国后奥运衰退”的舆论已经时隐时现……

  可以想象,2007年中国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将大于以往的任何一年,因为维持现在的人民币汇率政策不变,中国就拥有“定海神针”,而它也恰恰是热钱及其背后政治力量的“眼中钉”。中国需要为捍卫这根“定海神针”下最大的决心,因为不会再有什么比失去它的后果更加严重。

  在2007年新年钟声敲响之前,泰铢惊变已经敲响了警钟,对于可能酝酿中的新亚洲金融风暴,中国需要高度警惕!(第一财经日报)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oliviahoang.com/wzzx/xxhq/qq/2013-05-02/15574.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5-02 关键字:金融危机越南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 京ICP备13020994号| 技术支持: 网大互联